【国际观察】中东惊雷:以色列突袭伊朗背后的战略博弈与地区危机

2025-06-14
1.jpg

当地时间14日,以色列里雄莱锡安,以色列安全部队检查被伊朗导弹摧毁的房屋现场


国际观察


这是科睿研究院第444篇原创内容。

字数3546字,阅读全文大约需要8分钟。


当地时间 6 月 13 日凌晨,以色列对伊朗发动的军事打击打破了中东地区脆弱的战略宁静。这场代号为 “崛起之狮” 的行动以伊朗核设施、弹道导弹工厂和军事指挥中枢为目标,造成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巴盖里等高级将领身亡,并导致伊朗宣布退出与美国的核谈判。


尽管以色列宣称行动旨在 “消除迫在眉睫的核威胁”,但此次袭击不仅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,更可能成为新一轮全面冲突的导火索。


从外交僵局到军事冒险的 24 小时

6 月 12 日,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由美、英、法、德起草的决议,认定伊朗 “未履行核不扩散义务”,并要求其停止铀浓缩活动。这一决议被伊朗视为 “政治操弄”,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盖里指出,该决议暴露了西方国家对以色列核计划的 “双重标准”,并宣布将新建铀浓缩设施以回应压力。决议通过仅数小时后,以色列便以 “伊朗核计划威胁以色列生存” 为由发动袭击,行动时间的高度关联性引发外界对美以协同行动的猜测。


以色列军方透露,此次行动由数十架战机实施五轮空袭,目标包括纳坦兹铀浓缩设施、福尔多地下核工厂及核科学家住宅。值得注意的是,以色列刻意避开了伊朗民用设施,显示出控制冲突烈度的意图。而美国则在袭击前数日开始撤离驻伊拉克、巴林等地的非必要人员,并通过官方渠道明确 “未参与行动”。美国总统特朗普虽承认 “提前知晓以色列计划”,但强调 “美国和伊朗仍有达成协议的可能”,试图在施压与外交之间维持平衡。


2.jpg

当地时间2025年6月13日,伊朗德黑兰南部,一处据称是以色列袭击的地点浓烟滚滚,火光冲天


袭击发生后,伊朗迅速展开报复。6 月 14 日,伊朗向以色列发射超过 200 枚导弹,包括 “法塔赫” 高超音速导弹和 “霍拉姆沙赫尔 - 4” 中远程弹道导弹,造成以色列 4 人死亡、200 余人受伤。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誓言 “让以色列承受严厉惩罚”,并威胁将打击范围扩大至驻中东美军基地。


与此同时,上合组织发表声明,强烈谴责以色列的军事行动 “严重违反国际法”,并呼吁通过政治途径解决核问题,而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,中俄等国亦对以色列行为表示谴责,要求立即停火。


核危机、政权对抗与地缘陷阱

2018 年,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强力游说下,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奥巴马时期达成的《联合全面行动计划》(JCPOA),重启对伊朗 “极限施压”。


这一决策被以色列前安全官员称为 “历史性错误”—— 伊朗不仅加速铀浓缩活动,将丰度提升至 60%(接近武器级),还秘密扩建地下核设施,其浓缩铀存量已足够制造数枚核弹。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警告,伊朗核计划已进入 “难以逆转” 阶段,而以色列对福尔多等地下设施的打击效果有限,反而可能刺激伊朗加速突破阈值。


3.jpg

周六,伊朗对以色列发动报复性导弹和无人机袭击后,以色列对伊朗核计划核心及其武装力量发动了一系列猛烈袭击


以色列将伊朗视为 “头号生存威胁”,其强硬派势力长期主张以军事手段 “先发制人”。2025 年 3 月,极右翼政客本 - 格维尔重新出任国家安全部长,其所在的犹太力量党公开宣扬 “推翻伊朗政权”,并以退出执政联盟威胁内塔尼亚胡采取更强硬行动。


此外,以色列国内舆论渲染 “伊朗即将拥核”,甚至出现 “伊朗已秘密制造核武器” 的不实报道,进一步推动强硬派占据上风。这种 “危机叙事” 与以色列历史上针对伊拉克、叙利亚核设施的军事行动一脉相承,但其对手从 “地区中等国家” 升级为 “区域霸权竞争者”,风险系数呈指数级上升。


特朗普政府对伊政策始终在 “军事威慑” 与 “外交接触” 间摇摆。一方面,美国默许以色列的军事冒险,并通过制裁和情报共享为其提供支持;另一方面,特朗普试图恢复与伊朗的谈判,甚至计划于 6 月 15 日在阿曼举行第六轮对话。这种矛盾立场削弱了美国的外交信誉。


4.jpg

当地时间2025年6月14日,以色列特拉维夫南部,以色列应急人员检查一处被伊朗导弹击中的地点


伊朗认为,若没有美国的 “点头”,以色列不可能发动如此大规模袭击,而以色列则担忧美国为换取协议牺牲其安全利益。与此同时,上合组织等新兴力量介入中东事务,与传统西方主导的安全架构形成竞争,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秩序的碎片化。


代理人战争、能源危机与全球连锁反应

伊朗通过支持胡塞武装、真主党等代理人构建 “抵抗轴心”,而以色列则依赖美国的军事和情报支持。此次冲突中,也门胡塞武装已誓言 “加大对红海航运的袭击”,以回应以色列对伊朗的打击,而黎巴嫩真主党则在黎以边境频繁活动,威胁开辟 “第二战场”。


更令人担忧的是,伊朗可能通过网络攻击、暗杀等非对称手段报复以色列,例如此前针对以色列核设施的 “震网” 病毒攻击和核科学家暗杀事件。


中东地区承担着全球 30% 的石油出口,冲突升级可能导致霍尔木兹海峡航运中断,推高国际油价并加剧通胀压力。尽管伊朗尚未封锁海峡,但袭击发生后,国际油价已出现波动,而欧洲对伊朗石油的潜在依赖(如通过土耳其、伊拉克转运)可能迫使欧盟在制裁与能源安全间重新权衡。


5.jpg

图自unsplash


此外,红海航线因胡塞武装袭击已陷入混乱,约 90% 的集装箱船被迫绕行非洲好望角,特斯拉等企业已因供应链中断暂停生产,全球经济复苏面临新挑战。


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政治化倾向(如 6 月 12 日决议的通过)严重损害其公信力,而伊朗宣布新建铀浓缩设施更可能引发 “核门槛国家” 效仿,动摇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(NPT)的根基。


与此同时,上合组织等非西方国际组织在中东安全事务中话语权提升,与联合国安理会的 “瘫痪状态” 形成对比 —— 美国多次否决安理会停火决议,而联大紧急会议通过的决议对以色列缺乏约束力,多边主义面临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考验。


报复升级、外交困局与战略误判风险

伊朗的报复行动将呈现 “多维度、渐进式” 特征。短期以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以色列本土为主,中期可能通过代理人扩大冲突范围,长期则可能加速核计划并强化区域盟友网络。


军事专家指出,伊朗的 “霍拉姆沙赫尔 - 4” 导弹可携带 2 吨弹头,射程达 2000 公里,其高超音速滑翔弹头具备突破以色列 “铁穹” 和美国 “萨德” 反导系统的能力,而 “法塔赫” 导弹则可精确打击预警雷达等关键节点,瘫痪敌方防空体系。此外,伊朗可能效仿 2020 年对驻伊拉克美军基地的报复行动,对中东地区的美军目标发动 “象征性打击”,以测试美国的介入底线。


内塔尼亚胡政府面临 “骑虎难下” 的局面。若停止行动,将被国内强硬派视为 “软弱”,甚至可能引发政府倒台;若扩大打击范围,则可能招致伊朗更猛烈的报复,甚至将美国拖入战争。


6.jpg

内塔尼亚胡政府面临 “骑虎难下” 的局面


历史经验表明,以色列对加沙、黎巴嫩的军事行动常因过度自信导致 “目标失控”,例如 2006 年黎以战争中真主党的顽强抵抗迫使以色列提前撤军。此次若伊朗以 “导弹雨” 回应,以色列引以为傲的防空系统可能面临饱和攻击压力,而其本土的核设施、关键基础设施亦可能成为报复目标。


特朗普政府虽宣称 “避免卷入冲突”,但美军在中东的 3.5 万驻军及 30 余处基地使其难以完全置身事外。若伊朗对美军目标发动攻击,美国可能被迫采取 “有限反击”,例如空袭伊朗革命卫队设施或支持以色列扩大行动范围。


然而,美国国内政治现实(如 2024 年大选临近)和全球战略重心(如俄乌冲突、亚太竞争)限制了其介入深度,特朗普更可能通过外交渠道施压伊朗重返谈判桌。值得注意的是,伊朗虽退出第六轮核谈判,但未完全关闭对话窗口,其外交部发言人巴盖里强调 “谈判需以停止侵略为前提”,为后续斡旋留下空间。


以色列对伊朗的军事冒险是一场 “高风险、低收益” 的战略赌博。它既未能摧毁伊朗核计划的核心能力,反而激化了地区仇恨、破坏了外交进程,并将整个中东推向全面冲突的悬崖边缘。


未来局势的关键在于各方能否及时止损、以色列需克制进一步军事行动,避免触发伊朗 “全面报复”;美国应推动安理会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停火决议,并重启与伊朗的实质性谈判;国际社会需强化对伊朗的人道援助与经济激励,以平衡制裁的破坏性影响。


历史的教训警示我们,军事手段永远无法真正解决核问题 —— 唯有通过对话与妥协重建互信,才能打破 “以暴制暴” 的恶性循环。在这个危机与转机并存的时刻,中东的命运不仅取决于大国的博弈,更系于各方是否愿意为和平付出必要的政治代价。



Reference List


https://news.un.org/zh/story/2017/09/282492

https://www.nytimes.com/live/2025/06/14/world/israel-iran-news

https://apnews.com/article/iran-israel-missile-drone-attacks-nuclear-a8b23f58b502ed77a20a9d843bf30f76




【本文中包含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仅用于信息传播和新闻报道目的。我们尊重并保护所有版权拥有者的权利。若有任何版权问题,或版权拥有者不希望图片被使用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立即处理并删除相关图片。】


 往期推荐 

MCP 让智能体丝滑如飞,淘宝美团们为何集体 “高冷”?

“加州之乱”:特朗普试探总统权力极限与纽森的冒险抉择

《经济学人》:为什么中国变“酷”了?

乌克兰 “蛛网行动”:无人机改写战争规则的里程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