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国际观察】特朗普的 “生日阅兵”:美国民主裂痕与强人政治的隐喻

2025-06-16
1.jpg

当地时间2025年6月14日,美国华盛顿,美国总统特朗普携夫人出席美国陆军成立250周年阅兵式


国际观察


这是科睿研究院第446篇原创内容。

字数4054字,阅读全文大约需要10分钟。


当地时间 2025 年 6 月 14 日,美国首都华盛顿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庆典。纪念美国陆军成立 250 周年的盛大阅兵式。这一天恰逢美国总统唐纳德・特朗普 79 岁生日,当 21 响礼炮轰鸣、M1 艾布拉姆斯坦克缓缓驶过宪法大道时,一场横跨全美 50 个州、覆盖 2000 个地点的 “不要国王”(No Kings)抗议活动同步爆发。


数十万民众高举标语,谴责这场耗资数千万美元的阅兵是 “浪费税金” 与 “强人政治的作秀”,而特朗普本人则站在防弹玻璃后的高台上,向外国对手宣称 “美国的敌人已明白,威胁我们的代价将是毁灭性的”。


这场时隔 34 年的阅兵式,不仅是美国军事传统的一次展演,更成为观察当代美国政治极化、制度矛盾与外交战略转型的棱镜。从冷战后的胜利阅兵到 “强人领袖” 的个人庆典,从两党共识的瓦解到公众舆论的撕裂,这场看似普通的军事仪式,实则折射出美国民主制度面临的深层挑战。



军事荣耀与强人叙事


特朗普对阅兵的热衷可追溯至 2017 年。当年 7 月,他受邀出席法国巴士底日阅兵,目睹战斗机编队喷出蓝白红三色烟雾、坦克方阵驶过香榭丽舍大街的壮观场景后,便决心在美国复刻类似的 “国家仪式”。他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会面中直言:“美国的阅兵必须比这更盛大、更震撼”。这种对仪式化军事展示的痴迷,与其个人风格高度契合。特朗普始终将 “强人形象” 与 “爱国叙事” 绑定,试图通过视觉冲击强化公众对其领导能力的认同。


此次阅兵的筹备细节也处处体现特朗普的个人烙印。UFC 总裁达纳・怀特等私人盟友被安排在前排观礼;士兵跳伞队特意为其献上国旗;阅兵式结束后,华盛顿纪念碑上空燃放的 19 分钟烟花秀,更被批评者直指为 “总统的生日派对”。尽管美国陆军发言人坚称 “这是陆军的生日”,但舆论普遍认为,这场仪式已被异化为特朗普个人权威的展演场。


此次阅兵式的核心是对美国陆军现代化装备的集中展示。28 辆 M1A1 主战坦克、28 辆布雷德利步兵战车、HIMARS 高机动性火箭炮系统等重型装备隆隆驶过,黑鹰直升机与阿帕奇直升机编队呼啸着飞越国家广场。这些装备不仅是实战能力的象征,更暗含特朗普对 “美国优先” 军事战略的宣示。


2.jpg

当地时间2025年6月14日,美国华盛顿,美国举行成立250周年阅兵式


正如他在讲话中强调的:“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导弹、潜艇与坦克,这是值得骄傲的资本”。


与 1991 年海湾战争胜利阅兵相比,此次仪式的叙事逻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。前者是对明确军事胜利的集体庆祝,后者则更多服务于国内政治动员。特朗普刻意淡化当前国际冲突(如中东局势),转而将阅兵塑造成 “对历代军人的致敬” 与 “美国力量的永恒象征”。这种话语策略既规避了现实争议,又强化了其 “战时总统” 的强人形象。


然而,精心策划的仪式未能完全按剧本推进。因雷暴预警,阅兵式被迫提前 30 分钟,部分战斗机飞行表演取消;现场观众稀疏,国务卿鲁比奥被拍到打哈欠的画面;主流媒体如 ABC、NBC 仅将其作为常规新闻报道,而保守派媒体福克斯新闻则全程直播,形成鲜明对比。


这些细节暴露出阅兵式的深层尴尬。它既未能凝聚国内共识,也难以实现预期的国际威慑效果,反而成为 “强人政治” 与 “民主制度” 冲突的微观注脚。


抗议浪潮、政党博弈与宪政危机


阅兵式当天,全美爆发的 “不要国王” 抗议活动规模空前。洛杉矶街头,示威者与国民警卫队发生冲突,催泪瓦斯罐被踢回执法人员;纽约、芝加哥等地,民众高举 “美国不需要独裁者”“拒绝军事政治化” 的标语,谴责阅兵式 “违背美国宪政传统”。这场由进步组织联合发起的抗议,实质是对特朗普 “强人统治” 的集体反抗。


 组织者直言:“我们要向全世界证明,美国没有国王,只有民主制度”。


抗议的爆发并非偶然。此前,特朗普政府因移民政策、经济分配不公等问题已引发持续抗议,而阅兵式的高昂成本(预估 2500 万至 4500 万美元)更成为导火索。加州州长纽森尖锐批评:“这是一场用纳税人的钱堆砌的个人秀,堪比历史上失败独裁者的荒诞表演”。这种情绪在民主党与部分共和党人中广泛蔓延,Politico 调查显示,50 名受访共和党议员中,43 人拒绝出席阅兵式,认为其 “有违小政府原则与共和党建制传统”。


阅兵式加剧了美国两党的深层裂痕。民主党以 “浪费财政”“破坏军民关系” 为由激烈反对,加州甚至通过法律诉讼试图阻止联邦政府调动国民警卫队。


而在共和党内部,传统建制派与特朗普忠诚派的矛盾公开化。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约翰・图恩、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史蒂夫・斯卡利斯等核心人物缺席;参议员兰德・保罗直言,阅兵式 “违背共和党敬畏宪政的传统”;但纽约州众议员艾莉斯・斯特凡尼克等特朗普盟友则高调出席,宣称这是 “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象征”。


3.jpg

当地时间2025年6月14日,美国洛杉矶,在“不要国王”的大规模反特朗普政府集会中爆发冲突,一名示威者将催泪瓦斯罐踢回执法人员


这种分裂的根源在于特朗普对共和党的 “去建制化” 改造。复旦大学学者孟维瞻指出,特朗普第二任期通过人事任命与政策主导权,已实质掌控五角大楼与国会,但其 “强人风格” 与传统共和党 “有限政府、分权制衡” 理念存在根本冲突。许多共和党议员虽支持其政策,却不愿公开与其 “强人形象” 绑定,以免损害自身政治资本。


阅兵式背后更隐藏着联邦与州权的激烈博弈。特朗普援引《美国武装部队法典》,在未获加州州长请求的情况下,向洛杉矶部署 4000 名国民警卫队与 700 名海军陆战队员,声称是为 “应对叛乱危险”。


此举被加州起诉至法院,法官裁定其 “违反宪法第十修正案,逾越联邦权限”,要求将指挥权交还州长。尽管联邦政府已提起上诉,但这一裁决标志着司法系统对行政权扩张的罕见制衡。


这一事件折射出美国联邦制的深层危机。传统上,国民警卫队由各州指挥,仅在战时或重大灾害时联邦化。特朗普的做法被批评为 “军事力量政治化” 的危险先例,可能破坏美国 “文官治军” 的宪政原则。正如《华盛顿邮报》评论:“当总统可以随意调动军队干预地方事务,民主制度的防火墙便岌岌可危”。


强人政治的镜与像

美国并非没有阅兵传统,但历史上的阅兵多与明确的军事胜利或国家危机相关。例如,1991 年海湾战争胜利阅兵是对 “沙漠风暴” 行动的集体致敬;二战胜利后,艾森豪威尔曾主持大规模阅兵以提振国民士气。然而,和平时期的 “常态化阅兵” 在美国极为罕见,这与美国自建国以来对 “军事威权” 的警惕直接相关,乔治・华盛顿在独立战争后主动解散大陆军,奠定了 “文官控制军队” 的宪政原则。


特朗普的做法打破了这一传统。他不仅将阅兵与个人生日绑定,更试图通过频繁的军事展示塑造 “战时总统” 形象。这种倾向被部分学者视为 “准威权主义” 的征兆。正如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家芭芭拉・佩里指出:“将军队称为‘我的部队’、将国家仪式异化为个人庆典,这在美国历史上是危险的越界”。


特朗普常以法国巴士底日阅兵为参照,认为 “民主国家也需要展示军事力量”。然而,法国的阅兵传统根植于大革命历史,其核心是 “人民主权” 的象征,而非个人权威的彰显。相比之下,特朗普的阅兵更接近威权国家的 “强人秀”。其演讲风格、仪式布局乃至防弹玻璃后的观礼姿态,都与俄罗斯、土耳其等国领导人的公开活动高度相似。


4.jpg

当地时间2025年6月14日,美国华盛顿,美国举行成立250周年阅兵式


这种误读的背后,是特朗普对 “交易式外交” 的迷信。他试图通过阅兵向盟友施压(如要求北约国家增加军费)、向对手威慑(如暗示对伊朗、朝鲜的军事选项),但这种 “肌肉展示” 反而可能损害美国的软实力。正如前国防部长马蒂斯在 2017 年反对阅兵时所言:“过度炫耀武力会让美国看起来像一个恃强凌弱的霸权国家,而非自由世界的领导者”。


特朗普的阅兵式还暴露出其外交政策的深层矛盾。一位常以 “美国优先”“结束永久战争” 标榜的总统,却主持了 34 年来最大规模的军事展示。这种悖论源于其交易主义思维 —— 他既不愿为盟友 “无偿” 承担安全义务,又试图通过军事威慑巩固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。例如,他在阅兵讲话中强调 “美国军队将保护每一个美国公民”,但同时削减对外援助、质疑北约的战略价值。


这种矛盾在公众舆论中引发撕裂。盖洛普调查显示,43% 的美国人认为国防投入不足,56% 支持美国 “继续发挥积极国际作用”,但同时,多数人反对 “海外长期驻军” 与 “国家建设”。特朗普的阅兵式恰好卡在这种矛盾的平衡点上。既满足了部分民众对 “强大国防” 的心理需求,又因 “国内优先” 的叙事避免了过度扩张的批评。


一边是坦克轰鸣、战机掠空的国家仪式,另一边是街头巷尾的抗议标语与司法系统的制衡裁决;一边是特朗普对 “美国力量” 的豪言壮语,另一边是民众对 “民主褪色” 的深切担忧。这场耗资数千万美元的庆典,未能弥合美国的政治裂痕,反而将制度性矛盾推向台前。


从历史长时段看,强人政治的崛起往往与民主制度的危机相伴相生。特朗普的阅兵式,既是其个人权力巅峰的象征,也可能成为其政治遗产的转折点。


正如《纽约时报》评论:“当一个国家需要通过阅兵来证明自己的强大,恰恰说明其内部凝聚力与国际影响力正在流失”。未来,美国能否在 “强人叙事” 与 “宪政传统” 之间找到平衡,将决定其民主制度能否穿越当前的泥泞,走向新的共识。


这场阅兵式的真正遗产,或许不在于军事装备的展示,而在于它迫使美国人重新审视一个根本性问题:在一个全球化退潮、国内矛盾激化的时代,美国将选择何种道路 —— 是回归分权制衡的宪政传统,还是滑向强人主导的威权民粹?答案,或许藏在每一个公民的思考与行动中。



Reference List


https://www.thepaper.cn/newsDetail_forward_30987436

https://www.brookings.edu/articles/army-parade-fuels-debate-over-power-politics-and-pride/

https://www.brookings.edu/articles/army-parade-fuels-debate-over-power-politics-and-pride/






【本文中包含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仅用于信息传播和新闻报道目的。我们尊重并保护所有版权拥有者的权利。若有任何版权问题,或版权拥有者不希望图片被使用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立即处理并删除相关图片。】


 往期推荐 

中东惊雷:以色列突袭伊朗背后的战略博弈与地区危机

MCP 让智能体丝滑如飞,淘宝美团们为何集体 “高冷”?

“加州之乱”:特朗普试探总统权力极限与纽森的冒险抉择

《经济学人》:为什么中国变“酷”了?